来源:人民政协报 时间:2022-03-31 15:35:44 点击:[14153]
一、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
在司马光看来,节俭不仅是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美德,奢侈也不只是陋习,更是一项罪恶。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“侈则多欲,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;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。”奢侈会膨胀人的欲望,使居官位者腐化堕落,无权势者铤而走险。在文中,司马光精心选取6位古人及一名当朝者的成败荣辱事例,耐心细致加以点评。作为史学大家,他善以人为镜,以史为鉴,用深邃的历史目光观照现实,指出尚俭崇廉是事业、人生的福祉,而奢侈纵欲则是败家、丧身的祸端。振聋发聩,令人深省。
优秀的品质总是如影随形,节俭往往会催生廉洁,而廉洁亦会提高威望。为官者把俭朴和廉洁的关系理清楚了,节欲戒奢、戒奢从俭、以俭养廉,也就掌握了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的法宝。因此古时官吏的升迁考核,常将能否“节俭”作为一项基本内容。
二、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
由节俭转入奢侈是容易的,由奢侈转入节俭就很难了。奢侈一旦成为习惯,要想纠正很费事,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。习惯了好的日子,就再也不能适应艰苦的岁月。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叫“棘轮效应”,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,即易于向上调整,而难于向下调整。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,其习惯效应较大。这种习惯效应,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,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。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,但不易于收入的降低而减少消费。
我们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,也不能放纵,对于过度的及至贪得无厌的奢求,必须加以节制。如果对自己的欲望不加限制,过度地放纵奢侈,没能培养俭朴的生活习惯,会使自古“富不过三代”的说法成为必然,必然会出现“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,枉道速祸;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,败家丧身;是以居官必贿,居乡必盗”的情况。
三、成由勤俭败由奢。
勤俭使国家兴盛,奢侈使国家衰亡。历史上无数事实反复证明:艰苦奋斗必得善果,骄奢淫逸必遭祸端。因此,司马光对物质生活的态度,令人感叹,他身居高位,却清正自守、克己奉公。人的物质观往往就是他的价值观,最能反映其人格境界和做事方向。司马光所处时期,经济繁荣、天下承平,士大夫们沉迷享乐,竞相以奢华为荣,而司马光独能保持头脑冷静,居安思危,此家训既是诫子,亦是表白自己不与世人同流的清慎品格。据《宋史·司马康传》载,司马康成年后,为人审慎俭素,为官清廉方正,“途之人见容止,虽不识皆知司马氏子也”。可见,司马光言传身教,身体力行,后辈耳濡目染,潜移默化,皆有其节俭清廉之风。